「清潔劑不清潔!」這個說法其實一點也不誇張。

 

有人甚至指控,用來清潔身體與環境的清潔劑,本身正是現代人居家最大的毒物來源。而國內包括洗衣精、沐浴乳、洗碗精、洗髮精在內的居家清潔用品,一直以來,都有標示不清的問題,可是警覺性低的消費者卻仍各憑喜好和運氣,隨機選擇。

 

清潔劑一面殺菌,一面傷人,甚至禍及環境、遺毒子孫,崇拜「清潔萬能」的現代人,可要小心了。

 

 

 

6月中旬,美國「Newsweek」雜誌刊載,全美各地調查發現,河流中原來雌雄各半的的鰷魚,如今雄魚數量大幅減少,部分雄魚身上還同時出現了兩性特徵,推估禍首是河水中的「環境荷爾蒙」(即存在於環境中,會干擾生物內分泌的物質)。

 

同期週刊另一篇報導也指出,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,「環境荷爾蒙」已透過塑膠製品或清潔劑進入人體中。而人體中環境荷爾蒙的量與精子數量成反比關係。

 

如果這些具體調查,仍無法刺激你的危機意識,那麼,幾年前的巴西,整條河川被上游洗髮精工廠搞成「泡泡河」、河中生物面臨浩劫的驚人畫面,相信仍深深地刻印在許多人的腦海中。

 

清潔劑對環境與人體的危害,已經嚴重到不容忽視的地步,歐美先進國家也紛紛修訂相關法規因應。然而,在環境保護尚未完全上軌道、消費者意識極為薄弱的台灣,仍有些迷思亟待打破,有些制度亟待建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