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機油的代號即代表其「黏度」。 
「10W40」中, W即winter,10W表示在冬天冷溫時它的啟動黏度,W前的數字越低,在冬天越容易啟動,而在台灣冬天一般均未在-10C以下,所以用5W、10W、15W均可。 
而W後的數字就是指在較高溫度時它的黏度,數字越高,黏度越高,一般正常使用(飆車、激烈操車除外),用 40、50即可

SAE黏度規範為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所規範之黏度標示,其黏度標示的 W 為英文 Winter 冬季的意思,代表『低溫黏度』值,用以判斷低溫啟動時的難易:如 0W、5W、10W、15W、20W....;黏度標示後者之數字用以判斷『高溫環境』下的油膜韌度,如 SAE 20、30、40、50、60。從低溫到高溫的黏度範圍越大,代表適用溫度範圍越大。例如:5W-50 比 15W-40 在高溫下油膜韌度為強,適用溫度範圍也越大。 

ACEA Service 是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 Association of European Automotive Manufactures 所提供針對汽、柴油車引擎機油的品質選用作業分類。”A”開頭表示針對汽油引擎機油的規範,目前分為 A1﹑A2﹑A3&A5 四個等級;”B” 開頭表示針對輕負荷柴油引擎機油的規範,目前分為 B1﹑B2﹑B3﹑B4&B5五個等級;”E” 開頭表示針對重負荷柴油引擎機油的規範,目前分為 E2﹑E3﹑E4&E5四個等級。

機油的種類: 
  礦物油:
礦物基礎油 (自原油經複雜分餾裂 解所得)+多種添加劑所製成。其主要成份為碳氫化合物,礦物油品的化學分子結構較為脆弱,其低溫流動性,高溫抗氧化性,揮發性,及黏度指數…..等之特性較合成油為差,但足以勝任在一般之駕駛情況。 
  半合成油:
為礦物油和合成油做一定比例的添加所調製出的基礎油 + 多種添加劑所製成。此種機油有優於礦物油之穩定的化學分子,將兩種不同基礎油的特性截長補短,讓機油更具實際效益。 
  全合成油:
合成基礎油 (以酯類或合成碳氫化合物經化學反應後所生產之合成複合油)+多種添加劑所製成。具有抗氧化、低溫流動性佳、高黏度指數、低揮發性、及高溫穩定等特性。即使是駕車習慣激烈或引擎負荷高的情況下, 依然能夠發揮最佳效用。 

購買機油要注意三件事:¶ 品質• 黏度¸ 油基,每一項都是個大議題,分述如下。 

一.品質 
引擎內部工作條件嚴苛,機油必須能抗高溫、抗氧化、耐磨性、不腐蝕金屬和橡膠、防鏽、防油泥、防積污、酸安定性、清淨性、分散性、消泡性等,通常機油廠商以各種添加劑達到這些要求,各種添加劑種類和劑量之間必須化學平衡,因此對上述條件作實際引擎測試可綜合評估一款機油的品質。美國石油協會(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, API)根據當代引擎技術,制訂機油品質測試規範,

四行程汽油引擎用機油品質由低而高分別為SA→SB→SC→SD→SE→SF→SG→SH→SJ→SL→SM,

柴油引擎用機油品質由低而高分別為CA→CB→CC→CD→CE→CF→CG→CH→CI。
API隨著年代和引擎科技的進步而制訂更高等級的機油規範,目前汽油引擎用機油最高規範為SJ,柴油引擎用機油最高規範為CG。
柴油車機油是C開頭(CF,CH...),基本上用CF等級以上應該就可以了,汽油車機油則是S開頭(SJ,SL...),幾本上應該可以通用,要看瓶子上怎麼寫,有些會寫SL/CF4就代表汽柴油車皆可用囉。

(1)汽油引擎用機油 SA→SB→SC→SD→SE→SF→SG→SH →SJ→SM

SA~SD:約於1950、60年代制訂實施,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。 

SE:於1972年實施,耐高溫、耐磨、抗腐蝕、防鏽等優於SD,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。 

SF:1980實施,防油泥、防積污、酸安定性、耐磨性等優於SE。 

SG:1989年實施,耐磨性、耐高溫、抗氧化性、清淨性、防油泥、分散性等優於SF。 

SH:1992年制訂,1994年實施,SH規範內容與SG相同,但SG對於送測時不合格項目可以日後補測直到全部合格為止,而SH於送測時必須一次全部合格。 

SJ:1996年制訂,1997年實施,為目前最高等級機油,適用於目前所有汽油引擎。 
SL: 制定於2001年7月, 符合新引擎及舊款引擎使用,SL級能提供更高的高溫清潔性及更低的機油耗損,並同時符合ILSAC GF3的規格要求更具有省油(汽油)特性。
SM: 為目前最新標準, 制定於2004年第四季, 符合全系列引擎使用,SM級針對潤滑油之抗氧化性,減少積碳產生以及優異之低溫表現要求更高之機油耗損,並同時符合最新ILSAC GF4的規格比SL之標準要求更具省燃費性。

(2)柴油引擎用機油 CA→CB→CC→CD→CE→CF→CG →CI

CA: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。 
CB:目前已不使用且買不到。 
CC:適合中度柴油引擎作業。 
CD:1955年實施,適合高速、高馬力柴油引擎,有效控制嚴重作業之磨損、防積垢、活塞清淨度、防軸承磨損等。 
CE:1987年採用,適用於1983年以後之柴油車,如渦輪增壓柴油引擎,防重拖、防積碳、省油性佳等,測試項目有機油消耗、活塞清淨度、軸承磨耗、閥傳動系磨耗、機油稠化、活塞環磨耗等項目。 

CF:增加氣缸內壁磨耗測試,品質優於CE。 

CG:目前最高等級柴油引擎用機油,適用目前所有柴油引擎。
CI :等級的機油,適合2002年以後出廠的低硫環保柴油引擎。

二.黏度 

黏度分為含英文字母W及不含W兩大類。W即英文字冬天(Winter)之字首。含有W之黏度等級可適用較低溫的地區。車輛在低溫啟動時,這一瞬間是機件磨損是程度最大的,所以這時需要某一程度的流動性來提供瞬間的潤滑,由此可知黏度高的機油就是『 膏』,但是不能單單藉由黏度指數來評判機油的好壞,對於機油廠商來說,各家都有其獨特的秘方,所以就算黏度指數相同,可能其潤滑性也不同。

以台灣地區為例>>10W、15W、20W皆可提供優良的冷車啟動能力(=低溫流動性),0W、5W雖然有更優良的低溫啟動能力,阻力小引擎拉轉更快,不過價錢上也較昂貴。

市面上所銷售的機油有所謂的單級黏度或複級黏度 ,單級黏度(Monograde)機油意指其黏度僅符合某一特定SAE黏度等級,如常見的SAE 30,ASE40等 但若一機油時符合某一含W 和不含W之黏度等級,則稱之為複級黏度(Multigrasde)機油,市面上常見的有SAE 20W-50、SAE 10W-40 、SAE 15W-40、SAE 10W-50、SAE 15W-50、SAE 0W-40 、SAE 5W-40 、SAE 5W-50、SAE 10W-60,主要是能在兩種高低溫氣候中都能維持合適的油膜黏度。

以符合台灣氣候的複級黏度SAE 15W/40機油為例,會比SAE 40單級機油在冬天具更佳之冷車啟動性,同時比SAE 15之單級機油在高溫時更能有良好之黏度表現。而強調高溫高rpm用10W-60機油內的配方基本上是和5W-50相同,在基礎油內多添加黏度指數改良促進劑,故成本較高。
SAE 10W40機油安全啟動室溫約在攝氏 零下23度~4度,10W/50約在零下23度~10度,5W/50約在零下29度~10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r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